查看原文
其他

暑假里如何防止孩子沉迷网络?世界级学者说,带他去亲近大自然吧

2016-07-05 张贵勇 人民教育

民小编

“鼠兔,小小的身体,没有尾巴,住在洞穴里,是兔子的近亲。鼠兔在青藏高原广阔绵延的草原上生活,凑近了看,它们有着亮晶晶惹人喜爱的眼睛……”


让人感到意外的是,科普书《好鼠兔》作者是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学家、被誉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的乔治·夏勒。


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学者为何将视角转向小小的鼠兔?他心目中的人类与自然又是怎样的关系?他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现象以及有何建议?


文/张贵勇


“野生动物是我唯一感兴趣的东西”


大自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。    


童年时,父母没有给夏勒买过宠物,他就自己从野外弄些蛇来养。对很多人来说,这些生物是可怕而致命的,但夏勒很喜欢它们。他喜欢收集鸟蛋,还动心思建造了一个迷你动物园——蜥蜴、蛇和小鼠都在其中,俨然就是一个野生动物“保护区”。




十几岁时,夏勒随父母搬到了美国的密苏里州居住。和很多喜欢野外生活的男孩一样,他常常出去观鸟、爬山,将青蛙捉回来养在一个盒子里,给它们喂东西。


大学毕业后,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野生动物研究中。


1959年,夏勒去中非研究山地大猩猩。4年的时间里,山地大猩猩逐渐接受他,甚至对他这位观察者充满好奇,并偶尔主动接触这截“树桩”。而夏勒在观察中,对大猩猩进行个体分辨,认识了其中的120只大猩猩,还为每一个都取了名字。


“竹子开花喽喂,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,星星呀星星真美丽,明天的早餐在哪里。”当这首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广为传唱时,夏勒正在四川卧龙保护区里研究我国的国宝——大熊猫,而他实际上也是自1939年以来第一位来华考察大熊猫的西方人。他用无线电技术研究熊猫的生活习性,帮助当地政府制定了大熊猫保护和人工繁育的制度。其中的经历、故事与感受,写成了《最后的大熊猫》一书。

    

曾有人问夏勒:“如果选一种动物形容自己,你会选择什么?”夏勒的答案是苍鹰,“你看苍鹰在山间滑翔,不扇动翅膀,悄悄地俯瞰大地。看着它们,我的内心很宁静”。


“人类其实完全可以和动物和谐相处”

   

夏勒曾在许多场合表示,所有的动物都是好的,在大自然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。而人类与动物其实完全可以和谐相处。他举例说,在野外考察的时候,有时他可以看到几只狼在不远的地方始终跟着他们,但夏勒不会骚扰它们,它们也不会骚扰夏勒,就像路人甲与路人乙一样,是完全平等且互相独立的关系。

    

但是,随着人类不断侵蚀动物的生存领地,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。夏勒认为,影响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,是不断持续的城市化进程。事实上,美国也经历过城市化进程。在夏勒看来,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一直存在,却一直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。即使在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上,各国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。


“在这方面,美国做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样板,5%的人消耗了95%以上的能源。如果这一矛盾得不到解决,这种糟糕的状况会持续下去。这不是一种悲观的表达,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描述。像印度、巴西等几个金砖国家现在都处在崛起的过程中,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。”

    

而人类与动物之间未来的关系,夏勒认为,这取决于人类现在正在奋斗的一个事实。假如青藏高原特别是三江源、可可西里、羌塘那一块被誉为亚洲水塔的区域环境好起来,对长江下游的大城市来说很有益处。假如人类依然大肆荼毒鼠兔,将产生一种很不好的状况。相反,如果用其他方法合理控制鼠兔,对于青藏高原的动物和人类来说,都是一件好事。其实,人类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,让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

    

“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理解并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,意识到他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自然,而这个自然其实是他们给予下一代的最好馈赠。”夏勒说。 


“每个孩子对大自然都有与生俱来的兴趣”


夏勒曾在印度中部居住了将近2年的时间,在那里研究老虎。


一次,夏勒背靠在大石头上,观察大概三四十米远的地方一只老虎撕咬一头牛。“我忽然感到身后有树叶在响。我一回头,发现一米之外,一只老虎正盯着我。我将脸慢慢转了过来,发现那只老虎过了一会儿也安静地走开了。其实,老虎是一种十分平和的动物,它会尽量避免冲突。大部分情况下,动物会给你一次机会,不去伤害你。



    

在研究过程中,夏勒的两个儿子就跟在旁边观察、学习。“有时,我们会在路上遇到老虎,我们就坐在车里静静地看着它们。偶尔老虎也会经过我们的森林小屋,甚至会冲破养羊的棚子,吃掉我们的羊。在这样的生活中,我的两个儿子观察着老虎、鹿、野猪、孔雀、猴子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活,渐渐懂得了大自然的平衡之道。”

    

现在,夏勒的两个孩子都是大学教授,研究的都是与生物间接相关的专业。问其孩子没有从事与自己一样的职业是否遗憾时,他说,这并不重要,“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,一直都和纷繁美丽的大自然在一起。他们学会了欣赏大自然。最重要的是,他们本能地意识到自然的伟大和文化的多样性。我相信,这些经历使他们比其他同龄人更具有同情心和公德意识”。

    

对于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,被电子设备所吸引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,夏勒并不是十分担忧。他告诉记者,关键是如何引导。如果注意引导孩子热爱自然、亲近自然,即便是玩电子游戏,如果其中有自然的元素,孩子还是可以从中学到有益的知识。

    

怎样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怀,夏勒建议,父母应和孩子多阅读一些科普著作。在了解不同的信息后,再走进自然,能发现自然中出现的问题,并想办法考虑如何解决。“在北美,许多父母会带孩子到动物园,或者养一些小动物、小植物,让他们观察它们如何生活、如何长大,帮助孩子建立和动植物之间的感情。”夏勒表示,30年前,中国很多家庭在经济上相对拮据,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有机会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探索自然、认识自然,这是时代的进步,效果也很明显。

    

在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方面,夏勒坦陈,中美之间还有一段差距。“在美国的中小学,开设了很多与自然和科学有关的课程,相关书籍非常丰富,教师也普遍有较强的科学意识。我希望中国的中小学能积极渗透更多的自然教育元素,编写出更多更好的教材。


其实,这方面的材料相对来说比较丰富,重点在于教师是否愿意将其纳入具体的教学中,如讲某个词语、阅读某篇课文时,是不是能适当加以引导。另一方面,教师需要理解所讲的自然知识,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个教科书的传达器。实际上,在美国,很多教师都接受过科学教育方面的培训,从而具备正确讲解科学知识的能力。学校也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亲近自然。”

    

“虽然每个人通过传媒看到了很多的自然风光,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就专门介绍自然方面的内容。但是,自然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,每个人所生活的空间、所接触到的东西都是自然的一部分。”夏勒说,如果在描述生活或传授生活技巧的过程中,脑子里能有环境保护的大概念,就能不知不觉地将自然教育渗透到传统的教育内容中。现在许多国家教育的一个最大的问题,就是孩子在作业和考试上花费了太多时间,没有时间亲近自然。

    

而让更多的孩子能走进自然、探索自然,无疑是乔治·夏勒的心愿,也是他未来工作的重点。不过他也承认,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动物保护生涯,他感到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向更多的人传递保护环境的信息,没有与更多的人讨论自己的想法。

    

“自然界里的生物都那么美,它们也有权利与人类一起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,人类甚至需要这些动植物提供各种生活资源。其实,与自然和谐相处,让每个孩子热爱自然,最终受益的还是人类自己。”说这些时,夏勒的眼睛变得像孩子一样纯真。


文章来源:人民教育,2012年第20期,原题《“每个孩子都应该多亲近自然”——访著名野生动物保护学家乔治·夏勒》,有删改
责任编辑:胡久红
微信编辑:马守兴
【手记】旅行不止诗酒远方,还有回到故乡
一组刷爆外网的漫画:为什么你的孩子没教养?
【微阅读】民国时期的暑假作业竟然是这样的(有图有真相)
【关注】带着一身疲惫,我们盼望的暑假终于来了(必看的教师暑期攻略)
【特色】泉州师范附小:没想到把课堂从教室搬到大自然后,孩子们的生态文明姿势大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